星期日, 9月 25, 2011

社會科學中的反思性與創造力課程綱要


社會科學中的反思性與創造力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社會科學中的反思性與創造力
任課教師
魯貴顯、張慈宜
學分
3
預計修課人數
30
課程開設日期
   100    9   15 日至  101   15
一、課程目標
(說明與本徵件事宜目的之關連性)

(關於反思性知識及二階知識的重要性,請參考"計畫理念說明"部份,此不再贅述)

本課程旨在引介反思性思想及其應用,使學生能以複雜多元的方式思考,進而能以此為基礎,參加其它兩門課程("文化心理及實踐""反思及社會實踐")。據此:

1. 本課程首先是橫跨社會學與心理學兩學門的界限,使不同領域的學生進行對話,以期激盪出創新的視角;
2. 使學生參與實作,並與實務者對話,使學生在實例練習中知悉,如何在生活的、職場的情境中創造出獨特的知識視角,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3. 以二階知識的方法創造(解決)具生產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跨向不確定的知識領域。

二、課程主軸結構
(說明課程主軸結構與核心目標之關聯)

1. 本課程的安排依據兩個教學原則:
原則一:以實作開發抽象的反思性
本課程涉及社會學知識的反思能力,必然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但是,一門跨領域的,先導型的課程,且要求在授課期間以及模組課程結束後,顯現出學生的學習成效,勢必無法以傳統方式進行,例如先介紹抽象理論,再輔以實例說明。這類課程安排,一來容易使抽象與實例更加分隔,二來,長時間的抽象說明,也易降低學習興趣。因此,本課程將以實例與實作為主,使學生以相反方向,從實例中獲得抽象的反思能力,並且,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能力是表現在他們的實作的作品。

原則二:即刻練習,印(否)證理論的反思性
在此須額外提醒的是,本課程的實作是依據幾個理論所進行的小型實作,這有別於張慈宜博士所開設的第三門課(反思與社會實踐)。本課程著重於短期的(約兩至三週)實作與課堂分享討論,以瞭解反思能力的優點、可操作性。第三門課則是強調長時期的田野觀察,與研究對象互動,學生不必依賴過去理論所展示的實例,而必須在自己所處的田野情境中進行觀察與自我反思,也因此整個實作過程是極為探索性的,其最終的研究結果也是不可預知的。

據此,本課程捨棄以理論學派為主的講解方式,而改以數個案例(見以下部份)貫穿一學期的課程。學生是在實作案例之後,再行閱讀教材文本。如此方可培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能力。

2. 課程主軸一:從心理層次進到社會層次。課程內容橫跨心理學與社會學兩個知識領域,其中將以六個實例為主(見以下實例與實作列表)。

3. 課程主軸二:從抽象到具體實作。每個反思理論皆圍繞著特定的案例進行,學生在閱讀理解之後便開始實作。

4. 課程主軸三:從日常的穩定知識到二階的創造性知識。此六實例皆要求學生必須窺見日常知識所潛藏的問題,進而跳脫出來,進行二階的反思,重構新的問題意識,並提供創新的解決之道。亦即,學生被要求站在穩定的一階知識的框架之外,引入不同的觀點以重組出新的知識。

實例與小型實作:

1) 心理學實例:(研究者也)無可遁逃的溝通Watzlawick / 實作:收集錄製衝突性的對話並進行自我分析



2) 心理學實例:需要被治療的治療師(Keeney / 實作:收集並分析治療對話,並引入自我角色分析
 
1

3) 社會學/心理學實例:團體心理治療(Gergen / 實作:作弊的校園倫理問題

4) 社會學/心理學實例:心理疾病的自我生產(Hacking / 實作:收集心理疾病的統計數字(參考朱元鴻、曾凡慈)

2



5) 社會學實例: 社會學知識的實踐機會(Elias / 實作:野草莓運動、反樂生拆建運動


6) 社會學實例: 對社會調查的否定Bauer / 實作:重構問卷調查的情境








課程進度規劃甘特圖,總計18周,以每3周為單位。

時間
課程進度
W1


S1
S2
S3
S4
S5
S6
課程介紹與進度說明、分組














單元一:無可遁逃的溝通














單元二:需要被治療的治療師














單元三:團體心理治療














單元四:心理疾病的自我生產














單元五:社會學知識的實踐機會














單元六:對社會調查的否定
















三、教學內容與進度
(如有校外師資或講者,請載明其姓名、單位及職稱)
週次
課程內容
1
2
一、無可遁逃的溝通(Watzlawick
3
實作練習:收集錄製衝突性的對話並進行自我分析
4
分析實作結果/ 重構問題/ 創新的心理認知觀點
5
二、需要治療的治療師(Keeney
6
實作練習:實作練習:收集並分析治療對話,並引入自我角色分析
7
分析實作結果/ 重構問題/ 創造治療者的雙重真實地位
8
三、團體的自我心理治療(Gergen
9
實作練習:作弊的校園倫理問題
10
分析實作結果/ 重構社會標籤問題/ 作弊者的自我認知之轉換
11
四、心理疾病的自我生產(Hacking
12
實作練習:收集心理疾病的統計數字
13
分析實作結果/ 重構心理精神疾病問題/ 正常與疾病區別的治理性
14
五、社會學知識的實踐機會(Elias
15
實作練習:收集野草莓運動、反樂生拆建運動的學術觀點
16
分析實作結果/ 重構知識份子參與社會實踐的兩難
17
六、對社會調查的否定(Bauer
18
實作練習:重構問卷調查的情境/ 重擬具有反思性的調查問卷
    ※課程計畫內容:

四、創意及特殊規劃

1. 這門課雖是由社會系授課,但仍是由社會系與心理系合作設計,因此,課程涉及心理學領域時,仍是由兩系教師共同授課。也因此兩系教師能再課堂上展示跨科系的對話與合作。

2. 六個實作例子皆涉及學生的校園生活,並且要求學生必須跳脫一般的解決方式,而改以二階的反思方法找尋答案。例如,實作一涉及學生的朋友或私密關係;實作二與實作四涉及校園裡的輔導制度;實例三涉及考試倫理;實作五涉及學生的社會參與:實作六涉及對研究主體的尊重問題。

3. 所有實作練習的結果皆可當作改善輔仁大學校園生活的建議。藉此也可彰顯出學生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改善自己的學習環境。

五、作業設計

實作一:學生必須試圖錄製日常生活中,或者影音媒體中的衝突對話,並對之分析,進而再提出解決溝通困境的觀點。

實作二:學生必須收集治療情境中的對話,並將焦點置於治療者,察看他如何成為所想像的「治療者」,然後再促使學生返回對自身分析。

實作三:學生必須收集目前校園防止考試作弊的方法,進而與特定課程的同學進行「舞弊」的論述,共同創造出一個新的對於「作弊」的認知。

實例四:學生從所收集的精神疾病數據觀察,疾病如何被制度規定,以及個人如何將自己視為病患。

實例五:學生必須收集過去學術界對社會運動的分析與實踐方式,以此衡量出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的遠近距離。

實例六:學生必須設計兩種問卷,其中一份是具有反思性,允許受訪者拒絕訪問情境。藉此,學生可以比對出自己所假設的受訪者的圖像。



六、指定用書及參考書籍

1. Hacking, Ian: Making Up People, in: http://fmf.vtu.lt/~ajuska/BIm-08/Bendras,%20seminarai,%20Maple/Genius.pdf

2. Bauer, Marin / Joffe, Hélène: Meanings of self-attributed ignorance: an introductin to the symposium, i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Vol.35 (1996), S.5-13

3. Keeney, B.: 變的美學 : 一個顚覆傳統的治療視野,丘羽先譯,台北 2008

4. Steier, Frederick: Research and Reflexivity, London et al. 1991.

5.Watzlawick, Paul: 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 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 pathologies, and paradoxes, New York : Norton, 1967.

6.Watzlawick, Paul et al.: 與改變共舞,鄭村棋, 陳文聰, 夏林清譯,台北 2005

7. Elias, N.: 論文明、權力與知識,南京 2005

七、實習課程:安排學生實習實作之方式、督導及紀錄學生實習情形之規劃等(A類計畫免填)

A類計畫,無實習課程。

八、成績考核:學生學習/實習成效評估與學習/實習評量之方式及評分標準等

1. 在一個深具反思性的課程模組中,學習成效的考核是多義且有爭議的。具體的成績評等並不困難,但這不一定能鼓舞學生進一步學習。因此,本課程的學習績效可以以多元方式表現,例如,由學生針對所有的成果作品給予評等(包含自己的作品)。教師方面則可依據三部份給予分數,一是學生在實作中的投入參與程度,二是,實作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三是共同討論時所提出的創新的問題意識。

2. 無論如何,成績考核一事也是可以列入反思的。即,可由學生自發地決定以何種方式評斷自己的表現。以上所提方式只是提供學生參考。

3. 本模組將設計問卷,以測知學生對自己學習評估以及滿意程度。例如,課程開始時,調查學生本生所具有的反思能力、所想像的反思能力、希望哪些反思能力與技術,待課程結束時再調查一次學生對反思能力的認識與相關的操作能力。

九、預期成果

1. 能以二階知識反思自身在研究、生活中所起的潛在作用。

2. 使學生認識跨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知識交流,能接受另類的視角,培養跨領域合作的團隊精神。

3. 為輔仁大學的校園生活提出新的問題意識,以及解決之道。

十、網頁規劃

1. 呈現本課程的教學與實作的發展軌跡,使學生能每於一段時間回顧自身的學習進展。

2. 本課程將學生的實作資料及作品置於網站,以供彼此相互觀摩。

3. 本課程將收集國內外有關反思性課程的資料,並置於網站,以供學生更深化學習。

十一、其他











[1] 本圖出自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journals.htm?articleid=1454566&show=html
[2] 本圖出自 http://autistscorner.blogspot.com/2010/04/bizarre-things-purported-to-cause.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