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逃遁的溝通
輔大心理系 F00139001 吳子勁
以下兩段對話均取自電影《Blue
Valentine》。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對婚姻面臨重大危機的夫婦彼此對挽救婚姻作出的努力付諸東流,最後只能走向離婚的故事。現狀與兩人昔日結識至踏進婚姻殿堂的片段在電影中穿插,以對比表現了導演對愛情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
衝突性對話
酒店房間裡的對話
男:你不吃了?
女:你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男:什麼意思?
女:我不知道
男:這什麼意思?你要我做什麼?
女:你就沒有想做的事嗎?
男:比如?
女:我不知道。你有這麼多特長,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好。你就沒有什麼想做的嗎?
男:比做一個丈夫,做Frankie的爸爸還重要的事?你想讓我做什麼,在你的設想裡,我在做什麼?
女:我不知道;你會做這麼多事,還都能做這麼好,你這麼有才華
男:哪方面?
女:你可以唱歌,畫畫,還可以跳舞
男:聽著,我以前也不想只做誰的丈夫,也不想只做孩子的父親,那不是我的人生目標。那是別人的理想,不是我的。但不管如何,他變成了我想要的,我都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現在我想要做的,我不想做別的,只想做這個。我工作也是為了這個
女:我只是想要你找個不用從早上八點就開始喝酒的工作
男:不,我的工作是讓我可以從早上八點就開始喝酒,多享受啊。我起床,喝瓶啤酒,我去工作,給別人刷房子。他們很滿意,然後我回家,我跟你一起,這就是……這就是我的理想
女:這種生活就未曾讓你失望?
男:為什麼?為什麼它會讓我失望?我做了我可以做的。
女:可是你有能力
男:那又怎樣?為什麼要靠自己的技能來賺錢?
女:我沒有說你要用這個來賺錢
男:能力是什麼意思?什麼意思?能力?什麼的能力?把它變成什麼?
女: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辦法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嗎?就是因為每次我們要開始談,你抓住我某句話,把它理解成不是我本來的意思。你總是……曲解我的意思。然後開始囉嗦,一直囉嗦
男:如果你不想聽我說話,那我就不說了。
女:(笑)
男:很好笑麼;這有什麼好笑的
女:祝你好運。我想要看到你,想一想你要說出的話,而不是一直在說你想的事。祝你好運。試一試吧。(比劃拳腳)
男:什麼意思?想和我打架嗎?
女:是啊,我想打你
分析
這次對話衝突的根本原因,是對話雙方持有相反的觀點。雙方在一開始表達自己對某個議題看法的時候,礙於雙方的關係,並沒有很清晰明確地將自己的意思講出來。這造成了資訊的不對等,即一方心裡的想法,實際容量或深度比另一方從語言上獲得的要大;這很容易會造成誤解。而誤解可以進一步使交流的進行變得困難,因為一方很容易將對方對自己的誤解歸咎于對方,而很少想自己也有可能讓對方產生誤解。這可以讓想法的交換變成了互相責備。這種狀況在很多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過,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其中一個原因。而雙方持有各自的觀點又毫不退讓,使交流變成了對自己觀點的捍衛而非建設性的討論。這時交流的結果只能是不歡而散,各自在對方心中留下了懷疑、不信任的種子,更可能為下次的交流帶來了負性的影響。
如果從群的角度來討論,可以發現這對夫婦某程度上體現了群的第二特性。單從這次對話來看,是妻子想要讓丈夫變得更進取,可以算是“主動向前跨一步”,但由於妻子使用的是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因此這種舉動只能是第一序變化。相應的結果是丈夫以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作為回應“向後退了一步”。妻子意識到這種回應之後並不滿意,因此更進一步;結果只能是丈夫再退一步。然後兩者陷入了閉環,只對對方的回應作出回應,而忽略了對方本身的存在。從根本上說,在雙方既定的思維模式這個群下,所有的討論可以看成是希望對方改變想法的努力。雙方會希望改變對方的思維模式(即造成第二序變化),但這種努力只能造成第一序變化;因為所有動作均在群內進行,群本身不發生變化,群內的動作是無法影響群的穩定性的。他們想要真正發生改變,只有看清楚自己及對方的思維模式(即群目前的規則),各自相應地對自己(而非他人)的思維模式進行改變,才有可能造成第二序變化。但這也只是可能,因為在對自己思維模式進行改變的時候,依然有可能只是發生第一序變化(例如極端化反向思維,對應群的第四特性)。
絮語
女因前性伴侶懷孕,後沒有把人流手術進行下去,與男在公車上
男:我們就這樣做吧;組成家庭。讓我們組成家庭吧。
女:(擁抱男)你不需要這樣做的;這不是你的錯。
男:我愛你。
女:我也愛你。
結婚註冊途中的公車上
女:你在想什麼?
男:我在想讓司機快點,你就不能改變主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